中国语言文学学科(重点学科)简介
历史沿革
1978年,乐山师专中文系成立,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同时也开始了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建设。2000年乐山师专升格为本科院校,团队建设日渐受到重视,2006年教育部教学水平评估后,团队建设得到长足发展,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二级学科)在2006年被评为校级重点建设学科,2009年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一级学科)正式成为校级重点建设学科。
学科现状和特色、优势
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断努力,特别是十一年来本科教育的发展,本学科已经具有了良好的基础,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特色和优势。
一、学科现状
学科方向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一级学科)总带头人为陈晓春,现确定有五个方向:
1.郭沫若及川籍现当代作家研究,带头人陈晓春;
2.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料研究,带头人廖久明;
3.三苏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带头人杨胜宽;
4.现当代文学理论批评研究,带头人王海涛;
5.出土文献语言与方言研究,带头人吉仕梅。
五个方向共覆盖一级学科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文艺学、汉语言文字学四个二级学科。
学术队伍:现有成员19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7人,讲师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8人,具有硕士学位的9人。有3位兼职硕导。
科学研究:2008.01-2012.02 期间CSSCI刊物论文37篇,北大核心40篇,一级学术刊物1篇,另外学科权威刊物发文13篇。出版学术专著12部。国家级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项目7项,省规划办项目7项,在研经费60万左右。获省政府奖励1项。
教学与人才培养:省部级教学优秀成果奖2项;2个省级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为省级建设专业、对外汉语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5门省级精品课程;1个省级教学团队、2位省级教学名师;出版教材3部。
2008.01-2011.12考上硕士研究生的员工共计120人左右。
工作条件:有省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1个,万元以上一起设备10件,价值100万元左右;藏书20多万册,中外文期刊60多种。
二、特色和优势
(一)主要学科方向具有地缘资源优势,特色突出
经过近几年的重点建设,学科方向日趋稳定,各方向特色和优势更加明显,其中“郭沫若及川籍现当代作家研究”、“三苏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向紧密围绕地方文化名人研究,具有地缘优势,特色鲜明。以下分述各方向研究特色和优势:
郭沫若及川籍现当代作家研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以郭沫若为代表的川籍作家群阵容壮观、地位显赫,研究他们不但非常必要并且有着明显的地域优势。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已成为国内郭沫若研究三大中心之一,是该方向的重要支撑。拥有海内外公开发行学术刊物《郭沫若学刊》,建有全国唯一的郭沫若研究数据库,为深入研究郭沫若打下了坚实基础。方向负责人陈晓春教授同时也是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带头人,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省级教学名师、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兼职硕导、中国郭沫若研究会常务理事、《郭沫若学刊》副主编,在郭沫若文艺思想研究方面有较深造诣。该方向主要进行个案研究,不但能够弥补学界过分重视整体研究留下的遗憾,而且能够为员工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料研究:该方向将中国现当代文学置放于现当代历史进程中加以考察,不但能够对文学现象做出合理解释,并且能够通过文学现象更好地理解历史。近年来出版了史料收集整理性质的《陈敬容诗文集》(2008年)、《诗人翻译家曹葆华(上、下)》(2010年)、《高长虹全集(4卷本)》(2010年),出版了史料研究性质的《高长虹与鲁迅及许广平》(2005年、2009年)、《一群被惊醒的人——狂飙社研究》(2011年)、《高长虹年谱》(2011年),在重理论轻史料的今天,这些成果的出版在现当代文学界显得尤其突出。方向负责人廖久明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料的收集整理研究,在该领域有较大影响,为中华文学史料学会理事、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现当代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该方向主要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艺思想和外国文艺思潮的关系、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与创作的相互影响、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蕴含的理论因素等。该方向有较好基础,陈晓春教授、方向带头人王海涛教授、学术骨干杨兴玉博士的学科背景都是文艺理论,他们分别在郭沫若文艺思想和老子研究、李长之研究、灾疫诗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三苏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该方向以三苏研究为中心,以三苏文化研究为重点,以唐宋研究为基础,向上与先秦诸子百家相连接,向下与明清文学相结合,纵贯中华文化。将点与面很好地结合起来,重点突出,特色鲜明。负责人杨胜宽教授长期从事三苏研究,为国内知名苏学专家,现为三苏文化研究中心的副会长。学术梯队职称结构合理,学历层次较高,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实力。学术队伍成员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年富力强,发展的潜力较大。《乐山师院学报》有特色专栏“三苏研究”,为创建三苏研究重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出土文献语言与方言研究:该方向在研究方法、理论资源、语言资料上相互渗透和阐发,形成了语言研究群体优势。出土文献研究包括简帛文献与敦煌文献两个部分。近年来,吉仕梅教授以秦汉时期出土的简帛材料为研究对象,从语法、词汇等角度深入探讨和揭示了该类文献的语言特点,在学界有一定影响。敦煌文献的语言研究是该方向特色,敦煌文献产生于晚唐五代时期,该时期处于近代汉语的早期阶段,亦是汉语发展过程中文言日衰而白话渐显的重要过渡阶段。因此,研究敦煌文献对于对于推究古今汉语演变之轨迹,考索宋元白话之源流,有不可替代的重大价值。杨晓宇博士、刘传启博士均来自国内唯一的敦煌学研究基地,熟悉敦煌文献的语言特点,具备研究敦煌文献的扎实基本功。其中,杨晓宇博士以敦煌出土的碑刻、墓志、铭赞类文献为研究材料,先后在《敦煌研究》、《兰州大学学报》、《甘肃社会科学》以及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等重要刊物发表的一系列论文,首次对敦煌写本碑铭赞文献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引起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田志军博士以客家方言为研究对象,以陆续发表了一些研究成果,并于2012年成功申报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从〈客英词典〉看百年前粤东客家方言及其演变》。
(二)本科人才培养基础厚实,历史悠久,成效显著
本学科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建设历史,本科教学已有11年, 学科2006年取得副高评议权、2010年取得正高评议权;学科支撑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对外汉语专业为省级建设专业和特色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团队为省级教学团队。本科教学取得可喜成绩,已毕业本科生8届,2500余人,毕业率99.2%,学位授予率97.8%。2009年来,员工参加各类专业竞赛获国家级三等奖2项、省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8项,在各类公开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和文学作品100余篇,近历年考研率高和考取率较高,以近三年为例,09年32人,10年36人,11年35人。毕业生多获得用人单位的好评。
(三)与地方文化建设紧密结合,科研创新、服务社会一体化。
郭沫若、三苏是乐山的地方文化名人和在中国文化、文学上有重大影响的人物。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符合地方经济文化发展需要,注重在地域文化层面上的学科交融、学术创新和服务地方文化经济建设,特色和优势明显。重点学科的成员多次参与乐山市城市文化、旅游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开发利用规划,是乐山市地方文化名人资源开发、郭沫若故居改造、沙湾郭沫若主题公园开发的主力军。郭沫若研究中心与地方政府成功合作,召开“当代视野下的郭沫若研究国际研究会”,研讨会以专题晚会和文化史料展览等物化形态,宣传和推广了文化大师的重要成就。重点学科成员还积极和地方文化部门合作,编写宣传现代文化名人的科普读物《文豪郭沫若》,拍摄三集电视文献纪录片《建国后的郭沫若》等,在文化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为地方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打造地方文化品牌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至少有3个方向缺少重量级的学科方向带头人,在方向带头人简况表上填出有分量的成果、获奖存在问题,目前有的方向带头人填简况表还会留空白。
二、整个学科队伍有待充实,每个方向都需要继续引进与方向密切相关的学术成果丰富的博士或高职称人员。出土文献语言与方言研究方向缺少副高职称的博士(4个博士都不是副教授)。
三、高级别科研成果、获奖不多。项目中国家级课题仅1项,在学科一级刊物发表的论文仅1篇,CSSCI刊物论文数量也不多,而且论文主要集中在前4个方向,方向5在论文、专著上都偏弱。
四、学术影响力有限,学术交流活动活跃度还需进一步提升。除了郭沫若和三苏研究在国内外有影响外,其他方向的研究在省内及国内影响力小。
五、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方面还有提升空间。
六、硬件条件、图书资料有待进一步加强建设。
2012-2014年度建设规划
一、建设思路:
凝聚力量,整合团队;重点突破,分层递进;突出特色、突出优势。
二、建设目标:
(一)研究队伍目标:
1、人才引进:2012-2014年从重点大学引进高层次人才5-6人(三苏与古代文学方向1人、郭沫若于川籍作家研究方向1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料研究方向1人、中国现当代文艺理论批评研究方向1-2人、出土文献语言与方言方向1人)。
2、职称:三苏与古代文学方向晋升教授3人(熊泽文2012年、唐瑛2013年、何晓苇2014),郭沫若于川籍作家研究方向晋升教授1人(邓芳2013年)、副教授1人(令狐2014),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料研究方向晋升副教授1人(何刚2014),出土文献语言与方言研究晋升副教授2人(杨晓宇2012、邓邦云、田志军2013)。
3、进修:力争考取博士1人(徐立昕),外派高访教师2-4人左右。
4、兼职硕导:新增2-4人
(二)研究成果目标:
1、高级别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项、教育部课题6项(2012年已经立项3项)省社科规划办课题4-6项;
2、高级别论文:CSSCI论文40篇左右(“郭”8篇、“三”10篇、“史料”5篇、“批评”6篇、“文献”10篇);
3、学术专著:出版学术专著4-7部(廖久明、熊泽文、邓芳、何晓苇、申东城、唐瑛、杨兴玉);
4、获奖:省哲社优秀成果奖1项、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或二等奖1项。
(三)人才培养目标:
每年考取硕士研究生30-40人左右(本学科支撑汉语言文学和对外汉语两个专业,该数据为两个专业的考研目标数据)
三、建设措施
(一)在今后两年内进一步突出学科优势和特色,紧紧围绕郭沫若研究、三苏研究展开,突出郭沫若研究这一亮点,增强出土文献语言与方言研究的影响力。
(二)围绕方向,加大学科队伍建设:广泛了解高层次人才信息,尽快引进重量级学科方向带头人和研究方向一致成果丰富的高职称高学历学术骨干。积极支持学科骨干申报兼职硕士生导师,为今后研究生教育打好基础。
(三)围绕方向,对外借脑、快出成果、出高质量成果:充分利用校外专家(学位、课题评审专家和重要刊物负责人、编辑)资源,指导高级别课题选题、申报书的修改、论证、指导学位申报书的论证、修改。联系重要刊物负责人帮助论文的发表。
(四)高度重视评奖工作,认真做好申奖前期准备工作。
(五)加大学术交流活动,2012协助学校承办郭沫若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承办三苏研讨会,2013-2014每年承办2-3次会议。继续大力支持方向教师组团或个人参加高级别的学术会议尤其是国际会议。支持骨干教师到武汉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访学、进修。
(六)加强组织管理工作:加大对与重点学科方向一致的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加大教师在高级别核心期刊和出版社发论文和出书的资助力度,鼓励重点学科教师轮流专职从事科研。加强研究管理,建立学术论坛,营造学术氛围。出台学术活动制度的文件,学术研讨活动常规化。
(七)进一步加大对重点团队建设经费的投入,完善团队建设激励机制,为重点团队建设发展打好物质基础。继续完善学院激励机制,每年至少从学院创收中拿出至少20万用于专职科研补贴、出书、学术交流(举办学术会议和派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高级别科研成果奖励、接待专家学者等。
(八)进一步加强工作条件建设,增加学科刊物数和相关藏书量。2012-2014年每年至少投入2万元用于图书购置。争取学校支持,每年投入仪器设备3万元左右。
(九)加强学科平台建设,积极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加强郭研中心、郭沫若创新团队建设,利用学科研究优势、专家团队优势,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经济活动。
(十)进一步加强员工考研工作、大力支持员工参加高级别专业竞赛活动。
2012年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