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是一趟播种收获的反哺
----古天乐代言太阳集团城员工杨德秀赴凉山顶岗支教
本文讯(文、图/王泓竣 杨德秀)九月,秋风的余韵还未吹散暑气,已经习惯了城市里的热浪,站在凉山美姑县杨德秀感受到了凉山久违的凉爽。“这次支教,对于别人来说可能是一段体验生活的历练,但对于我来说,是一趟归家的反哺。”
一趟不会后悔的归家路
出于凉山,扎根凉山。凉山是生养杨德秀的一方水土。作为一个凉山大山深处的农家孩子,杨德秀直观的体会过凉山教育资源的缺乏。“许多像我们一样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渴望知识,渴望改变命运,渴望出去走走看看。但现实就是残酷的,很少有老师愿意来偏远的大山深处教学。没有人给他们带来知识,没有人为他们打开那扇通向世界的大门。他们从满怀希望到逐渐失望,有许多人慢慢屈服于现实,继续走上老一辈人不识字的道路。”杨德秀叹了一口气。
这次支教,杨德秀的家里也是鼎力支持,“我小时候就是因为学校太远,上学有点晚。我的父母希望我能用自己现在的力量,来帮助这些和曾经的我相似的弟弟妹妹们。”
杨德秀是一个走出山里的孩子,在学校里,她是一名优秀的员工,是班长,也是党员。 “虽然我一个人的力量很微薄,我还是想尽我的努力,用我自身的经历告诉他们,知识真的拥有力量,可以让我们走出大山,改变命运,一定要抓住学习的机会。而我也会尽我所能,传授他们以知识。”
在贫瘠的土地上播洒种子
初来美姑县民族中学的杨德秀,对于支教环境的恶劣,适应得很快。“住宿环境还可以,就是有点冷,没有热水。但冬天水管会被冻住,会停水,这边还经常停电。信号,网络都不是城里面能够比拟的。”杨德秀说,“但我们有自己的应对措施。没有热水,我们就烧热水;信号虽然不好,但我们很快就找到了几个网络还不错的‘据点’,固定上网;海拔高,温度低,我就天天锻炼,暖和身体的同时体质也增强了不少。”
生活上的困难一一解决,教学的困难才开始让杨德秀头疼。“这边的员工全是彝族,汉族的我听不懂他们的语言。有些初一的员工还不认识字,也不认识拼音。这让教学增加了很大难度。但是教学的难度还不是最糟糕的,许多孩子的思想观念也是消极的,刚开始的时候他们都觉得自己考不上高中,读书就是来混混日子,最后回家结婚。”杨德秀苦笑一声。
两个班,一共九十二个员工,无论是教学的难度还是对他们思想观点的教育,都不是一件易事。面对这些困难,杨德秀逐一的挑战完成。杨德秀给孩子们上了拼音课,不识字的同学她就单独辅导,从最基础的拼音音标教起,再教他们一笔一画的写出方块字。字典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工具,杨德秀也耐心的教他们运用。辛勤洒下的知识种子慢慢结果,孩子们现在终于能认识一些基本的字了。
消极的孩子们,杨德秀慢慢的给他们灌输努力一定有用的观念,并向他们讲述城市的繁华和机遇,告诉他们用知识走出山口,就能见到繁华,改变自己的命运。孩子们的观念也在潜移默化中慢慢转变,“他们真的很努力,每天上课认真听,认真写作业,不懂的也会来问我。”说起孩子们,杨德秀嘴角不禁上扬,“有一个有点头疼的男孩子,班主任说他脑子有点不正常。一开始他上课不听课,特别爱说话,打架,干扰其他同学学习,会发出特别大的怪声。后来每天上课我都会跟他讲要好好上课,上课的时候督促他做笔记,做笔记的时候也会把进度拉慢点,等他一起跟上班上同学的节奏。现在他在语文课堂上都很乖,尽可能的在做笔记,在背书,在记字词。只要我改变了一个员工,教给了他们哪怕一点点知识,我都会很有成就感。”
山中开出希望的花
“其实不止是我在帮助他们,他们也帮助了我。”杨德秀说“就沟通方面,他们了解我是汉族了之后,彝语的就说的少了,和我讲普通话。他们还会耐心的教我说彝语。比如兹莫格尼,就是吉祥如意的意思。”让杨德秀印象深刻的是教师节,员工们自己动手给我做了节日贺卡。上面用稚嫩而笨拙的字体写着卡莎莎(彝语的谢谢)。而这样温暖的小瞬间还有很多。“他们知道我不怎么回家,就会给我带一些他们家里的水果,每一次拒绝,他们都会说就是特意给你带的。”
这次支教让杨德秀在更有担当和责任感同时,在和员工相处方面也积累下一些经验。“我觉得,一个老师最重要的是耐心,耐心的去了解员工的学情,研究教材,认真备课,根据员工的现实情况去设计课堂,以确保他们能够理解,能够学有所得。同时教书育人,不单单是教书,老师在教学中给员工的思想引导和正确的价值观的引领也十分重要。”杨德秀说“自身而言,我收获了蛮多,和孩子们的相处也是温暖而友好的,虽然条件可能有些艰苦,但一切的经历都是值得的。”
来年的一月,杨德秀将结束这段短暂的支教旅程。“现在的教育环境和我读书的时候相比也有了一些进步,在国家扶贫攻坚的政策下,学校的基础设施基本齐全,许多父母也很愿意送孩子去上学。而社会的爱心公益人士也越来越多,为这边的贫困孩子提供了资金支持。老师待遇也提高了,很多老师还是愿意过来这边教学虽然团队力量还是比较薄弱,会出现老师上课专业不对口的情况。但只要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支教当中,这个情况相信也会得到很好的改善。
最后,提到对家乡发展的期望,杨德秀也充满了期待。“我希望在这一次脱贫攻坚的政策下,家乡能够实现脱贫,家乡的人们能够积极发展因地制宜的产业,不再因为温饱而担忧,也希望家乡的弟弟妹妹们抓住学习的机会,要一直努力,争取走出大山,改变命运。愿他们的未来都‘兹莫格尼’。”


